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防沙治沙护家园——古浪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信息发布者:魏开建
    2016-12-31 01:18:20   转载

      近年来,古浪县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方针,构建“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将防沙治沙作为全县重大生态工程,努力以风沙线上构建百里生态屏障。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共完成治沙造林72万亩,封沙育林草60万亩,沙区前沿林草植被由治理前的20%恢复到了60%以上,基本上控制了东起三板滩、西至六墩子长约130多公里的风沙线,涉及全县沙区7个乡镇、792个村庄、12万人口及60多万亩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确保了省道308线、营双高速、金色大道等交通干线的畅通。

      全民参与防沙治沙

      古浪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47.1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北部沙漠成为偏西及西北路径沙尘暴的主要沙尘策源地和加强区。

      古浪县将重点生态工程同义务压沙工作结合起来,每年春秋两季大规模开展义务压沙活动。同时,把甘蒙省界、民调渠、金色大道、金荣路、黄花滩移民区等风沙前沿重点风沙区确定为义务治沙基地,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和辖区群众广泛参与义务压沙。并将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的工作实绩进行严格考核。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义务压沙造林4.2万亩,共栽植花棒、梭梭、红柳等沙生苗木700多万株。

      为了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治沙,古浪县出台《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实施意见》,将县境内需要治理的宜林沙荒地以及多年治理后形成的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承包给农民和专业队伍经营,截至目前,完成承包面积50万亩,在民调渠沿线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7300亩,通过实验示范和引导,带动沙区群众发展沙产业。

      重点突破完善配套

      按照生态建设服务于生产生活、服务于产业开发、服务于招商引资的思路,古浪县将生态治理同移民搬迁、企业入驻同步跟进,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全力以赴做好金色大道沿线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完成治沙造林15000亩,通道绿化56公里。

      将民调渠沿线确定为全县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累计在民调渠和新修治沙道路沿线完成固沙造林20.8万亩,封沙育林33.5万亩,点(撒)播黄毛柴种子11000多公斤,目前,这一区域的流沙已基本固定,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

      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下山入川”工程,针对移民区沙化严重、裸露沙丘多的实际,对感恩新村、圆梦新村、阳光新村、富康新村、为民新村、立民新村、惠民新村等移民区的田间地埂和周边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在黄花滩移民区外围完成工程治沙9300亩,在田间地埂埋压麦草沙障8200亩,栽植梭梭苗木300多万株,确保移民区耕地不受风沙掩埋。江苏振发光伏发电企业入驻马路滩沙区后,古浪县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生态修复,对企业园区通道和外围沙丘进行了治理,完成工程治沙4600亩,确保企业进得去,稳得住。

      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为控制内地流沙危害,纵深推进沙漠治理进程,古浪县在民调渠以北5公里处的流沙区修建了治沙造林专用通道,采取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措施,使沙漠腹地的流沙得到有效治理。2015年以来,县里配合市道路建设工程,修建金荣路21公里,组织干部群众在道路两侧埋压草方格沙障1万亩,完成治沙造林1.3万亩,栽植梭梭、花棒、红柳等苗木384万株。积极配合甘蒙省界大林带建设项目,完成压沙2.4万亩,在沙障中完成造林4.2万亩。

      认真落实“三分造,七分管”的营林措施,加强林木资源管护力度,按照“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林地、林木林权,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加强封禁保护力度,对县境内进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樵采、挖药、采集发菜、垦荒等一切不利于植被恢复的行为。强化护林防火工作,落实防火责任,县、乡、村,林业局、乡镇林业工作站、村护林员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野外用火防范和监管力度,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和检测能力,对已发现有害生物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早控制虫害蔓延。严格执行林木采伐审批和征占用林地申报审批制度,防止林木资源超限额消耗和林地资源流失。加大林木资源保护执法力度,加强国有林地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和毁坏幼林的行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科学防治发展产业

      古浪县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治沙基地,甘肃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还积极开展治沙公益活动,发起了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动员社会各种团体、民间组织、企业、高校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治沙造林活动。

      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管、造并举,乔、灌、草搭配的原则,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抗旱适生树种造林,积极推广“一棵树、一把草”,“双眉式沙障、沙障中造林”,以及落水栽植、抢墒造林、覆膜保墒等抗旱技术措施,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治理模式。

      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优势,积极推广节水林业,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沙生苗木和风景绿化树种培育为主的种苗业,以黄冠梨、红枣、枸杞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代表的沙产业,以红提葡萄为代表的设施林果业,拓展了林业发展的空间,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发展林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